改革春風里百萬裁軍
——以“消腫”為突破口,提高現(xiàn)代條件下諸軍兵種聯(lián)合作戰(zhàn)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間,部隊組織編制混亂,比例失調,機構臃腫,干部嚴重超編。據(jù)1974年底統(tǒng)計,全軍共有干部152.6萬人,超編46.7萬人,壓縮定額、調整體制編制后,又多出10余萬干部,超編總數(shù)達60余萬。1975年6月,軍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了精簡整編和安排超編干部兩項議題,決定3年內減少員額160萬人,主要是精簡機關、裁并重疊機構、把兵員減下來,減少保障部隊,淘汰舊裝備,保留骨干,保持部分滿員師,加強特種部隊。在這第五次大裁軍中,精簡最多的是工程兵、鐵道兵,占陸軍兵種部隊精簡總數(shù)的92.1%。到1976年,全軍總人數(shù)減少了13.6%。
但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精簡整編任務尚未完成即被迫停止,直到1980年8月啟動第六次大裁軍,主要裁并了各級機關重疊機構,撤銷了省軍區(qū)獨立師,部分陸軍野戰(zhàn)師由滿員師改為簡編師。
1982年9月,第七次大裁軍以“精兵、合成、平戰(zhàn)結合、提高效能”為原則,將人民解放軍總員額減至400余萬。其中,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改為總參謀部下轄的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軍區(qū)直屬的炮兵、坦克和野戰(zhàn)工兵部隊,大部劃歸陸軍的軍內建制;鐵道兵并入鐵道部;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yè)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所駐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撤銷省軍區(qū)的地方部隊,部分邊防部隊移交公安部門。盡管這次裁軍的力度很大,但鄧小平仍不滿意,在整編方案上批示:“這是一個不能令人滿意的方案,現(xiàn)在可以作為第一步實行,以后還得研究!
1984年11月1日,國慶35周年大閱兵剛過,中央軍委在京西賓館召開座談會,全軍各大單位的領導集聚一堂。
“從哪里講起呢?”鄧小平隨和、親切地望著會場上的諸位高級將領,“這次閱兵國際國內反映都很好。但我說有個缺陷,就是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這表明我們軍隊高層領導老化,這種狀態(tài)不改變不行!
如何改變?唯有“消腫”。當時我軍有400萬人,機關龐大,官多兵少,官兵比例為1∶2.45。鄧小平尖銳指出:“這樣龐大的機關,不要說指揮打仗,跑反都跑不贏!”“精簡整編,著重精簡軍以上的人員、干部和機構。精簡整編,要搞革命的辦法。一次搞好了,得罪人就得罪這一次。用改良的辦法,根本行不通!
這次,鄧小平拿定了主意,要采取革命性的行動——裁減員額100萬!
當時,我國面對的國際形勢并不樂觀,而裁軍百萬,意味著我軍將減少四分之一的員額。這個決策的作出需要對國內外形勢有準確的判斷和科學的預見,需要有堅定的決心和超人的膽略。
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舉重若輕地伸出一個指頭——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
決策“消腫”已屬不易,實行起來更是難上加難。裁并機關、裁減部隊、轉隸關系、精簡干部、提高合成程度、調整軍隊院校等一系列舉措實行之后,到1990年,全軍總員額降至319.9萬人,共裁減103.9萬人。人民解放軍整編了若干個集團軍,新組建了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部隊,同時加強了特種兵建設,海軍、空軍也加強了諸兵種的合成。
當1986年“國際和平年”來臨時,裁軍百萬的戰(zhàn)略性行動已總體完成。這第八次大裁軍與以往不同,并不是簡單的裁減人員,而是軍隊結構性的大調整,標志著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已經由“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zhàn)爭”,轉到圍繞現(xiàn)代化建設這個中心全面提高指揮和打贏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能力的基礎上來。事實證明,“減少一百萬,實際上并沒有削弱軍隊的戰(zhàn)斗力,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往事鏈接
裁撤命令下在最前線
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來,華北地區(qū)持續(xù)干旱,天津遭遇到歷史上罕見的水荒,幾千家工廠面臨缺水而被迫停產,近800萬人民群眾的生活深受影響。1981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興建引灤入津工程。工程中最關鍵、最復雜的是在河北省遷西縣境內開鑿一條高6.25米、寬5.7米、長9600米的穿山引水隧洞。工程總指揮、時任天津市市長的李瑞環(huán)把這個最艱險的任務交給了鐵道兵第8師。
1982年3月,第8師官兵們高唱著《鐵道兵戰(zhàn)士志在四方》,來到引水隧洞工地——景忠山下。這一地區(qū)石質復雜,塌方頻繁,施工難度相當大。
就在官兵們不畏困難,爭先請戰(zhàn),夜以繼日地進行正洞掘進時,5月23日,師長劉敏、政委張景喜奉命趕到北京參加鐵道兵黨委緊急擴大會議。誰也沒想到,幾天后,他們帶回來一個令人心碎的消息:鐵道兵并入鐵道部,全體官兵脫下軍裝,集體轉業(yè)。
如同一聲驚天霹靂,讓原本激情萬丈的隊伍一下子亂了陣腳。一時間,要求調轉、退伍的申請報告,不亞于以前的請戰(zhàn)書,像雪片似的飛往連部、營部、團部;第40團報告零點至6點的班沒人上;第36團工程進度直線下降;全團3個井3天進度不到1米;有的連隊一天躺下不少“病號”……
“絕不能給鐵道兵臉上抹黑!”“為鐵道兵寫好光輝歷史的最后一頁!”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思想動員,官兵們澄清了認識,放下了包袱,重新振奮了精神,繼續(xù)堅守各自的工作崗位。
1982年7月,總指揮部決定再縮短半年工期,確保引灤工程在1983年國慶節(jié)前通水。已沒有退路的第8師決定倒排工期、背水一戰(zhàn)。
被稱為“泥老虎”的9號洞是引水隧洞全線最“爛”的洞子,石塊一抓一把,沾水就流,一碰即塌,工程期間先后塌方了360多次。官兵們水大不懼,塌方就搶,前面倒了,后面接著上。石質碎軟不能打眼放炮,他們就一鎬一鎬地挖,一鍬一鍬地鏟,甚至用手摳。
深秋的一天夜晚,9號洞再次發(fā)生塌方。為了不引發(fā)嚴重影響工期的“通天”塌方,第39團工程師王國軍高喊一聲:“是黨員的跟我來,現(xiàn)在是我們?yōu)閲I身的時候了!”說著,就扛起一根枕木沖向最危險的地方。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們也紛紛扛著枕木沖進洞里。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死搏斗,100余名官兵流血負傷,終于避免了一起即將發(fā)生的特大塌方。
盡管撤編在即,身上纏滿急需解決的問題,但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第8師官兵還是將高昂的士氣和革命干勁,同科學的態(tài)度相結合,于1983年7月1日,比預定時間提前3個月完成了施工任務,創(chuàng)造了轟動全國的“引灤精神”。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