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秋風凜凜,碧空如洗。
隨著一顆信號彈劃過湛藍的天空,急促的馬蹄聲在草原上驟然響起,只見荷槍實彈的近百驃騎像風一樣疾馳,趕在一伙“武裝越境人員”逃竄前截斷了他們的去路。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軍分區(qū)組織的演練中,某騎兵營官兵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此次邊境阻擊任務。
筆者在該營的騎兵紀念館了解到,騎兵曾為我軍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譽為“離地三尺的馬背空軍”。然而,隨著我軍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的加速推進,絕大部分的騎兵成為歷史。該騎兵營是全軍保留的兩個騎兵營之一,被人們稱為“最后的騎兵”。
“保留兵種”絕不能有“保留思想”,“原始裝備”絕不允許“原地踏步”。該騎兵營營長劉國奎告訴筆者,他們立足現(xiàn)有裝備大抓實戰(zhàn)化訓練,在逼真戰(zhàn)場環(huán)境下提高實戰(zhàn)能力,時刻準備上陣沖鋒。今年上半年,該營奉上級命令執(zhí)行支援任務,50名官兵60匹軍馬星夜兼程,3天時間在巡邏車輛難以抵達的邊境線上奔襲數百公里,順利完成邊境封控行動。
與此同時,該營還將武裝巡邏、防暴處突、搶險救災等課目納入軍事訓練中,有力提高了官兵執(zhí)行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的能力。前年冬天,錫林郭勒大草原遭遇暴風雪襲擊,上百戶牧民被困“雪中孤島”,該騎兵營6支馬隊星夜奔赴雪災一線,為受災群眾帶去了希望和溫暖,被親切地稱為“馬背衛(wèi)士”。
編余小議
騎兵與“驢兵”
■張科進
“最后的騎兵”,讓編者想起了使用著世界上最先進裝備的美國大兵,騎著毛驢在阿富汗的群山中打擊塔利班的場景。
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騎兵也好,“驢兵”也罷,戰(zhàn)爭從來不會是哪一種或哪幾種裝備“包打天下”,即便強大如美軍者,也得到哪座山頭唱哪支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交通和作戰(zhàn)方式。
未來拿什么打勝仗?看一看落日余暉下的騎兵,想一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樣的裝備,打什么樣的仗”這些“家傳秘訣”,答案不言自明。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