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軍人
帕米爾高原上的“邊防獵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義務(wù)護邊員龍吉克·卡德爾為中塔93號界碑描紅。 姬文志/攝
一條邊境線,塔吉克族退役老兵龍吉克·卡德爾走了42年。
他曾服役于武警邊防部隊,退役前一直駐守在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退役后,他選擇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一名義務(wù)護邊員,依然留在邊防,“為祖國守好大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邊境線,龍吉克最熟悉路況,一路上哪里有陡坡,從哪里能走出山口,他都知道。如今每隔十天半月,龍吉克都會隨護邊隊伍巡線一趟,遇到不好走的路段,依然要騎馬或騎牦牛通過。
盡管已年近60歲,體力大不如從前,但龍吉克沒想過停下。他覺得這是自己的使命,“我們一代代人,幾輩子,為的就是守好這條邊防線”。
最初走在邊防線上的是龍吉克的爺爺阿布力克木。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他曾親眼目睹解放軍部隊來到家鄉(xiāng)。過去飽受土匪侵擾的阿布力克木選擇協(xié)助“解放軍兄弟”一起守邊,并從此立下家訓(xùn):“所有子孫后代一定要愛國守邊,跟著共產(chǎn)黨走。”
受到父輩的感召,龍吉克的大伯與父親相繼參軍。1962年,龍吉克出生的那一年,父親卡德爾·阿布力克木在執(zhí)行一次邊境任務(wù)中榮立一等功。
從小,父親就是龍吉克心目中的英雄。他喜歡看父親的功勛章,總覺得穿軍裝的父親格外高大。盡管父親因工作原因不常回家,但每當看到他立功的喜報,龍吉克就感到格外自豪,暗自發(fā)誓“也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人”。
1979年,年滿17歲的龍吉克初中畢業(yè)后便選擇報名參軍,來到帕米爾高原,成為一名武警邊防戰(zhàn)士。后來,他一直輾轉(zhuǎn)在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守衛(wèi)著父輩走過的邊防線,一待就是30年。
880公里長的邊境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紫外線照射極強。最初參加巡線時,全線都沒有通車,龍吉克和戰(zhàn)友們靠雙腳一步步走下來。后來條件改善,部分平坦路段可以開車通過,但在地形復(fù)雜的山區(qū)依然要騎馬或騎牦牛。
一次巡線至少要走10天,龍吉克和戰(zhàn)友們就自己背著帳篷,走到哪兒便睡到哪兒。夏季,有牧民在邊境地區(qū)放牧,為了保障牧民安全,他們干脆住到牧區(qū)去,直到秋季來臨牧民遷移再離開。
在高原上巡線,時令蔬菜是奢侈品,龍吉克吃得最多的是洋芋和白菜。到了冬天氣溫很低,寒風吹過,手背開裂是常有的事。
盡管條件艱苦,但龍吉克感覺很驕傲。父親卡德爾·阿布力克木曾因邊防工作成績突出,被譽為帕米爾高原上的“活地圖”,為了不給父親丟臉,龍吉克每走過一個地方,都要背記當?shù)氐牡匦蔚孛病?/p>
“接力棒現(xiàn)在傳到我手里了,要接好,不能把它丟掉。”龍吉克笑著回憶說,當時最大的壓力不在于任務(wù)有多艱苦,而是肩上的擔子“太重了”,“要繼續(xù)完成好一代代人守邊衛(wèi)國的使命”。
2008年,擔任武警新疆邊防總隊南疆指揮部副主任的龍吉克光榮退役。考慮到年齡原因,單位原本安排他到烏魯木齊或喀什市“養(yǎng)老”,但龍吉克都拒絕了。他選擇回到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因為“我離不開這里,我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退役后的龍吉克成為一名義務(wù)護邊員,用他的話說,“不要錢,還能走在邊防線上就行”。30年的從軍經(jīng)歷讓他熟知這條路上的每一個山口、每一條要道。沒事的時候,他會回到老部隊給新兵授課,或給當?shù)刈o邊員組織培訓(xùn),講授邊境地區(qū)可能遇到的特情和處置方法。
村民也是義務(wù)護邊員龍吉克的培訓(xùn)對象。每到一個村子,龍吉克都會習慣性地觀察當?shù)氐匦危涗浵轮苓吷娇谝罓顩r,隨后根據(jù)地形特點設(shè)計出一套方案,包括所有預(yù)想特情和應(yīng)對方法。他還教村民們打“地道戰(zhàn)、游擊戰(zhàn)”,為的是萬一在邊境遭遇危險,部隊和公安不能及時趕到時,至少可以自救。
培訓(xùn)的確發(fā)揮出了作用。一年冬天,幾個外逃分子逃到了離邊境線不遠的一個村子里,企圖由此越境。有村民察覺出情況不對,一邊假意盛情挽留外逃分子,一邊派年輕的孩子連夜到十幾公里外的派出所報警。民警趕到,帶領(lǐng)其他村民包圍了外逃分子,最終將他們緝拿歸案,送到幾百公里外的縣城公安局。
如今在當?shù)卮迕駛冃闹校埣艘彩遣徽鄄豢鄣摹盎畹貓D”。他帶領(lǐng)護邊員們巡線,講解邊境巡邏知識,宣傳國家對邊境地區(qū)的福利政策。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年輕人選擇報名參軍,或成為一名護邊員,追隨龍吉克的腳步守衛(wèi)家鄉(xiāng)。
“我要把這種家族傳統(tǒng)傳承下去,要把愛國守邊的思想傳播出去,播撒到每一名年輕人的心中。”龍吉克說。
守邊護邊之余,龍吉克看到不少村落地處邊境,發(fā)展落后,便又琢磨著幫大家脫貧致富。考慮到塔什庫爾干縣是國家5A級景區(qū),瓦爾西迭村景色優(yōu)美適宜發(fā)展旅游業(yè),龍吉克積極呼吁村里20多戶貧困戶開辦農(nóng)家樂。
起初,龍吉克的提議并不被看好,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要把房子拿出來給別人住”。為了說服村民,龍吉克一家一家去講解做工作。他還想了個辦法,先和那些學歷比較高的年輕人溝通,達成一致后再一起勸說家中老人,果然效果頗佳。
“就是想多幫大家一點,多盡一分力。”龍吉克說。他帶領(lǐng)著貧困戶共同打造農(nóng)家樂品牌,配合當?shù)芈糜尾块T做宣傳。他還打算把自家院子改造成一個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弄成個小景點,能幫忙吸引些游客”。
農(nóng)家樂開辦那年的夏天,村里游客絡(luò)繹不絕,村民們果真賺了不少錢。大兒子阿布都賈米記得,從那時開始,龍吉克成了村民們崇拜的“偶像”,后來他每次到村里幫扶工作或講授巡線知識,都有不少人前來支持感謝,“簡直一呼百應(yīng)”。
“他就是這樣,一腔熱情都獻給了這片土地,心里想的都是邊境地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和發(fā)展。”阿布都賈米說。
他記得小時候,父親就給他和弟弟普及邊境地區(qū)地形知識,講授邊境巡邏時的工作方法。耳濡目染下,阿布都賈米和弟弟在高中畢業(yè)后都參軍入伍,成為武警戰(zhàn)士。隨后又相繼從軍校畢業(yè),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不約而同選擇回到帕米爾高原,成為家中第四代“守邊人”。
2019年,兄弟二人隨武警公安邊防部隊轉(zhuǎn)隸到地方,原本有機會去烏魯木齊市工作。但龍吉克告訴他們,“人不能只想著自己。有些路總要有人去走,要盡最大努力做出點貢獻”。最終,兩人都留在了帕米爾高原,哥哥阿布都賈米如今已是喀什邊境管理支隊達布達爾邊境派出所副所長。
阿布都賈米知道,在父親心里守邊是最重要的事。退役13年了,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龍吉克就會定期跟隨護邊隊伍巡邏,這樣的習慣雷打不動。家人也曾勸龍吉克“停一停”,后來在邊防待久了,阿布都賈米就不勸了,因為理解了父親“心里裝著這個地方,停不下來”。
龍吉克依然和當年一樣熱愛巡線,盡管身邊的隊友換了一茬又一茬。如今巡邏隊里的隊員多是二三十歲的小伙子,有時看著這群年輕人,龍吉克會想起當年的自己,“只要跟他們走在這條路上,就覺得特別有活力,渾身充滿干勁兒”。
但他終究已不再年輕,轉(zhuǎn)過年頭就要60歲了。每次巡線前,龍吉克要按天數(shù)分裝好一堆藥。他不再“登高爬低”,遇到陡峭的山崖,只能小心翼翼一步一步慢慢挪著走。
2019年巡線時,龍吉克途經(jīng)一段高寒地帶。石子路很滑,龍吉克騎的馬腳底打滑受了驚,直接把他從背上摔了出去,他身上不少地方擦破了皮。
但龍吉克覺得沒什么,簡單擦了點藥,便又隨著隊伍前進了。回來后,他沒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生怕家人知道后擔心,不讓他再跟著走了。
26年前,龍吉克的父親在退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邊境前沿,在一塊大石頭上刻下一個五角星,并立下家訓(xùn):“邊境工作四十年,一顆紅心永不變,望我子孫跟黨走,愛國守邊一輩子。”后來每次巡線經(jīng)過,龍吉克都要去看一看這塊石頭。在他心中,這塊石頭就像父親站在這里看著他。“守好邊防線是我們世世代代要走的路,只要我還走得動,就會一直走下去。”龍吉克說。
在塔吉克族群眾心中,鷹象征著忠誠、勇敢。龍吉克將自己的微信名取作“邊防獵鷹”,他希望成為帕米爾高原上的一只獵鷹,“只要還有一天能站起來,就要守護這里一天,絕不后退”。(鄭天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