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5日,朝鮮舉行第13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二次會議,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未出席會議,自9月3日以來已有22天未露面。一時間,國內(nèi)外輿論議論紛紛,有的說金正恩可能患了重病,有的說朝鮮政局可能發(fā)生變故,不一而足,人們對朝鮮的各種心態(tài)也躍然紙上。
朝鮮中央電視臺第二天做出回應,播放了一部金正恩視察活動紀錄片,公開表示金正恩身體不適。筆者認為,朝鮮的回應至少有兩個含意:一是金正恩只是身體不適,不是重病;二是朝鮮政局穩(wěn)定。
朝鮮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由于冷戰(zhàn)及其遺留問題等原因,朝鮮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溝通與磨合長期不順暢,始終受到制裁和孤立。朝鮮想在外交上突破圍困,改善同美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從金正恩上臺執(zhí)政以來,朝鮮從多方面嘗試改善國家形象,同以前相比,對內(nèi)對外政策也有不少的改進。金正恩本人有不俗的親民表現(xiàn)。僅就金正恩看望和慰問朝鮮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軍人、學生、運動員等的次數(shù)來說,并不亞于世界上其他國家領導人。
但是,朝鮮的上述努力并沒有得到國際輿論的肯定與正面評價。究其原因,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朝鮮是弱小的國家,無力左右國際輿論;二是美國與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幾乎全部報道朝鮮負面的東西,甚至是批評、指責、諷刺、挖苦朝鮮,連電影都用上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朝鮮是被西方成功妖魔化的典型案例。久而久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思維,就是無論朝鮮做什么,都從負面來理解和評價。
朝鮮當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國際社會和輿論不應該落井下石,促使其崩潰。道理也簡單,朝鮮一旦崩潰,對東北亞乃至世界未必是一件好事。朝鮮國內(nèi)政局還是穩(wěn)定的,高層人事調整和權力架構基本完成,最高決策層更加年輕化。朝鮮民眾也歡迎政府改善民生的措施,盡管朝鮮經(jīng)濟還存在很多困難,但朝鮮社會還是能夠保持基本穩(wěn)定。
朝鮮屬于小國寡民,抗擊外部風險的能力比較弱,所以,朝鮮未來的道路怎么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朝鮮與國際社會的關系。筆者認為,制裁和孤立朝鮮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負責任的做法是同朝鮮進行對話和接觸,逐步解決分歧,引導朝鮮做國際大家庭中負責任的一員,這才是治本之策。朝鮮外相李洙墉27日稱:“若美國徹底撤回對朝鮮的敵對政策,對朝鮮自主權和生存權的威脅不復存在,屆時核問題也迎刃而解!背r核問題需要解決,朝鮮合理的安全關切也應當?shù)玫阶鹬亍?/p>
近期朝鮮在對外關系上有一些新跡象和新突破,朝鮮官員訪問歐亞諸國,意在實現(xiàn)外交突圍,融入國際社會,其效果如何,既是考驗朝鮮領導人的外交智慧,也是檢驗國際社會對朝鮮的政策態(tài)度,我們將拭目以待。(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